详解德尔塔变异株,为何本次疫情需要48小时核酸检测
来源:新闻网 发布时间:2021-12-23 10:18:21

2021-12-22 11:截至目前,陕西省疾控中心共对36例本土病例标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,全部为德尔塔变异株,均与12月4日巴基斯坦入境航班PK854旅客中发现的境外输入病例高度同源。

魔疫猖狂,结心为“城”!白衣执甲,全市医护人员,夜以继日;以治为剑,街道办、社区等基层管理人员,连轴转;群众积极响应“全员核酸”,寒冬排队检测。

病毒狡猾,总是伺机而动,有空就钻。只有全面了解德尔塔病株,每一个流程走到位,每一个薄弱环节加以注意,才能有效防止该病毒的传播,从而战胜此次疫情。

那么,什么是德尔塔毒株?

它都有哪些特点呢?

西安市为什么要启动多轮核酸检测?

德尔塔变异株

德尔塔(Delta),是新冠病毒变异毒株。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发现 。2021年5月,世卫组织将最早在印度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.1.617.2命名为“德尔塔”变体。

钟南山院士表示,德尔塔病毒在身体中的潜伏期比较短,两三天就会发病,甚至有些24小时就发病。德尔塔病毒传染性非常强,传播早期,有的德尔塔10天之内有5代传播。

德尔塔变异株具有潜伏期短、传播速度快、病毒载量高、核酸转阴时间长、更易发展为危重症等特点。

德尔塔毒株更亲和人类,耐热性强 。

传播力更强

“德尔塔”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,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,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,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。

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,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%。

研究发现,德尔塔的传染能力已经超过SARS、埃博拉、天花,与水痘持平,一名感染者可以传染5到9人,是原始病毒的2到3倍。

“德尔塔”的传播速度非常快,感染者与他人靠近,即使无交谈、无接触,也能完成传播。

病毒载量高

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,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。

患者的CT值非常低,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,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。

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、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,而且转为重型、危重型的时间提前。

可能存在免疫逃逸,

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。

研究表明,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中,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,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。”此外,还有研究表明,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,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、CT值高、住院时间短。

更易发展为危重症

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、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,而且转为重型、危重型的时间提前。

致病性

“德尔塔”在印度和在英国传播中,似乎它的致病性有所增强,也就是说感染者里边的有症状人群比例有所增加。

临床表现

“德尔塔”病毒的临床表现和既往毒株导致的临床症状,没有什么显著差别,都还是过去大家熟悉的一些感染症,比如说发烧、干咳、乏力等等。

截至昨日,

第一轮全民核酸检测已完成,

西安应对此次疫情或将进行多轮核酸检测。

那么为什么?要进行多轮核酸检测?

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,

此前国内其他地区专家作出的回答。

一问:为什么要反复多次做好核酸检测?

西安市本次疫情涉及的新冠病毒“元凶”属于德尔塔变异株(B.1.617.2进化分支),感染者数量较多,表现出病毒载量高、传播速度快、发病较为隐匿、传染性强等特点,密接和次密接排查难度大,而且病毒非常狡猾,检出时间较晚,或需要多次核酸检测才被检出,此前其他城市,甚至有些阳性感染者经过了13次的核酸检测。

借鉴大连市以及其他城市的疫情防控的成功案例,核酸检测起到了及早发现感染者、了解感染范围和防控疫情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如果漏掉一人或发现较晚

就会使前期所有努力毁于一旦

二问:如果稍有疏忽,狡猾的病毒就可能广泛传播?

如果漏掉一人或者发现较晚,稍有放松,就会迅速造成较大范围的聚集性疫情。鉴于此次疫情特点,同时考虑此前全员核酸检测仍有少数市民漏检或少检,防止疫情加剧,近日有可能还会进行新的一轮全员核酸采样检测。

对于未及时检测造成疫情传播的

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

三问:核酸检测是一件关系到每位市民自身和他人安全的大事?

每位市民要履行公民义务,认识到全员参加核酸检测的重要意义,主动配合并相互转告做好核酸检测,对未按要求及时进行核酸检测的市民造成疫情传播的,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
做好个人防护,

实现绝对安全核酸采样检测

四问:市民在核酸检测现场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?

市民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,配合疫情工作,主动参加核酸筛查。在进行核酸检测的时候,务必做好个人防护,配合工作人员的现场管理,一定要规范佩戴口罩,自觉保持一米线距离,避免出现交叉感染。

同时,

不信谣、不传谣、不造谣,

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全民合力。

同仇敌忾,联动抗疫!

来源:环球时报、环球网、央视新闻、央视网、人民网

热点新闻